所谓“黑坑”是钓鱼喜好者对商业性质鱼塘的时髦称谓。因为自然环境、生态平衡遭遭到破坏,可供钓鱼人垂钓的自然水域愈加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类具备商业性质的鱼塘,此类鱼塘老板总是是以赚钱为目的,近年来因为放鱼量少,“生口鱼”和“回锅鱼”混放等种种缘由,导致了黑坑很难钓,总是出现“欢乐半小时”这样的情况,也就是说开竿后非常短的时间内就没鱼口了,或者是鱼口很弱,不真实信号多,导致这样的情况的重要原因基本就是坑内健康的生口鱼基本已经被钓完,剩下的多为“回锅鱼”,“回锅鱼”大多健康状况差,吃口小心,导致了困难钓获。
今天大家就来聊一聊在黑坑垂钓中后期在不改变饵料配方及钓位的状况下如何通过调整钓组来提升钓获。
大家在垂钓黑坑时,前期一般是所谓的“抢鱼期”,在这期间里大家用的线组、浮漂、子线、鱼钩,总是都较粗、较大,为的就是降低遛鱼时间,增加抛竿频率,从而提升鱼获。但到了垂钓的中后期,鱼口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没口或者有口不中鱼的状况时有发生,这个时候普通的大家就会准时调整线组的搭配。据我所知大部分钓友的调整总是就只不过将子线的线号缩小一号,这种调整一定是没问题的,但大伙总是忽视了极其要紧的三点。第1、主线,第2、浮漂。第3、鱼钩。
大家的钓组其实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包含了主线,浮漂,子线,鱼钩,当大家发现鱼口变弱时,最行之有效的就是缩小线号来使得整个钓组更灵敏,就单单的缩小子线的线号如此调整我觉得成效不大,由于大家忽视了钓组的整体性。所以当大家将子线换细之后,相应的也应该将主线、浮漂及鱼钩全部更换,如此就等于将钓组的整体全部优化了一遍,自然鱼口也会有了明显的改变。
譬如大家在抢鱼时用的是2.5#主线拉1.5#子线,到了垂钓的中后期发现鱼口变弱,出口打不中鱼时,大家可以将主线由2.5#更换成1.5#,子线由1.5#更换成1.0#。线是细了,大家的鱼钩也应该相应的变“小”。这里又引出了大家在垂钓黑坑时的另一个误区。我觉得这里的小钩含义其实并非单纯鱼钩的大小,而是钩条的粗细和鱼钩自重的轻重。举例来讲譬如大家开始用的新关东3#钩,大家在更换的时候不要换成2#、1#,由于大家垂钓的对象鱼没发生变化,把鱼钩变小将来大概还会出现由于鱼钩过小导致跑鱼。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更换成大小相似钩条更细,更轻的鱼钩,如海夕、鲤角等钩型。而浮漂的调整我觉得也是有必要的,由于大家更换了整竿钓组的配置,此时我觉得把浮漂的吃铅量降低0.5|0.7克就能了,基本是就是减小一个型号即可。
在全部调整结束后,大家就会发现鱼口会变的愈加真实,吃口的幅度和中鱼率也会有明显的增加。
总结:
影响鱼获是什么原因有不少个方面,大家则需要依据鱼情水情的变化随时去调整思路和钓法,一味的一条路走到黑的方法在当下是行不通的,只有多尝试,多总结,大家的钓技才会有更大进步。